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当下,骨质疏松症已悄然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症。它如同隐匿的“骨质窃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当下,骨质疏松症已悄然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症。它如同隐匿的“骨质窃贼”,悄无声息地偷走骨骼的密度与强度,让骨骼变得脆弱不堪,极易引发骨折等难以处理的后果,给患者的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影响。药物医治作为对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手段,合理选择药物并了解其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对患者的康复和预防骨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守护骨骼健康的重要防线。
1. 抗骨吸收药物:这类药物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类型,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质吸收,从而减缓骨量流失。双膦酸盐类是典型代表,像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它们能紧密吸附在骨小梁表面,阻止破骨细胞对骨小梁的破坏。对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若骨密度较低且骨折风险较高,双膦酸盐类药物是不错的选择。降钙素也属于抗骨吸收药物,它能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其活性,还能缓解骨痛,非常适合于伴有骨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
2. 促进骨形成药物:当骨质疏松情况较为严重,急需快速增加骨量时,促进骨形成药物便派上用场。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是此类药物的代表,如特立帕肽。它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强度。一般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且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特别是那些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效果不佳的人群。但由于其价格相比来说较高,且有一定使用疗程限制,使用时需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和病情。
3. 其他类型药物: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不可或缺。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维持正常血钙水平,有助于骨骼矿化。对于多数骨质疏松患者,补充维生素D是基础治疗措施。钙剂也是常用辅助药物,为骨骼提供构建的基本原料,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大多数都用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它在发挥雌激素对骨骼保护作用的同时,降低了雌激素相关不良反应风险。
1. 年龄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在选择药物时,要最大限度地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像双膦酸盐类药物,口服时可能对胃肠道有刺激,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可考虑静脉注射的唑来膦酸,减少胃肠道不适。而年轻人骨质疏松可能多由特殊疾病或不良生活小习惯引起,治疗时除纠正病因外,药物选择可更注重长期疗效和对生活的影响。
2. 性别差异: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一下子就下降,骨量快速流失,骨质疏松发生率高。雌激素替代疗法曾是常用手段,但因存在增加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等风险,目前多选用其他更安全有效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男性骨质疏松相对较少,治疗时除关注骨密度外,还要排查是不是真的存在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前列腺癌等,药物选择需综合考虑。
3. 基础疾病影响:若患者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药物选择需谨慎。例如,患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骨质疏松患者,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要注意药物蓄积风险,部分药物需调整剂量或更换。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要评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1. 用药剂量与疗程:严格按照医嘱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至关重要。药物剂量不足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则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不同药物疗程不同,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口服一般需持续服用3 - 5年,静脉注射的唑来膦酸每年一次,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病情和骨密度改善情况调整。患者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 药物不良反应应对:每种药物都可能有不良反应。双膦酸盐类药物常见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等,为减少这些反应,可在清晨空腹时用大量清水送服,服药后保持站立或坐立30分钟。降钙素可能会导致面部潮红、恶心等,一般症状较轻,可自行缓解。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3. 联合用药与相互作用:骨质疏松症治疗有时会联合多种药物,此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例如,钙剂与某些抗生素同服可能会影响抗生素吸收,维生素D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可能增加心律失常风险。患者在就诊时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以便医生考虑,避免不良相互作用。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医治需根据药物类型、个体差异谨慎选择,并牢记需要注意的几点。通过科学合理用药,我们也可以有效对抗骨质疏松症,守护骨骼健康,让患者远离骨折威胁,重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为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筑牢健康基石。(三门峡市中医院 手足脊柱外科 戚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