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9日,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600余位专家
3月28日-29日,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600余位专家学者,一同探讨脑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粤港澳高校联盟、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主办。来自广州的脑病专家团队的多项新成果正式对外发布、多个新项目同步启动。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山大学校长、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长高松院士致辞时指出,中山大学等粤港澳三地高校将始终聚焦大湾区战略需求,不断深化高校与产业力量的合作,持续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包括脑科学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速。
本次论坛上,由中山三院多学科共同组建的“神经调控中心”以及与神经调控技术应用紧密相关的“吞咽障碍医学中心”正式成立。
同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临港实验室的机构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双方将依托“神经调控中心”等多学科中心,在脑机接口技术探讨研究、临床转化、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在脑病科学的研究上,粤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主任委员、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脑机接口与其它学科技术交叉合作的重要性,其同组建的“神经调控中心”便是合作实例。
该中心诊疗范围涵盖脊髓损伤、癫痫、帕金森、抑郁症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神经调控已经不单纯是传统的电刺激,还涉及磁刺激,也不单局限于表层的刺激,还涉及到了深部脑层的刺激和脊髓刺激,因此我们需融合其它学科的技术来加以治理。”戎利民说。
此外,他指出,人工技能技术纳入脑机接口技术中,充分的利用好AI的算力把病人的数据储存并加以分析构建数据库,以方便后期临床科研工作的展开与智慧医院的建设。同时,在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提取信号的准确度、植入后对人体的感染、生物相容性、治疗成本过高等问题都需要更加多科学家共同解决。
在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主编的新书《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阶梯训练》在本次论坛发布。
儿童自闭症是儿童神经发育出现障碍所引起的疾病,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如果我们能了解到它的发生机制并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治疗,那么自闭症患儿是有可能不发生障碍的,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成长。”邹小兵对记者阐述了他的编写理念。
该书结合了邹小兵与团队25年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家长提供育儿技巧,帮助自闭症儿童慢慢扭转不正常的发育轨迹,实现其社交方面的更好沟通。
书中提到,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三原则”:第一,理解、包容、接纳、赏识自闭症孩子;第二,快乐、适度、巧妙地提升自闭症孩子的社交沟通能力,改善他们的情绪与行为;第三,发现和培养自闭症孩子的特殊兴趣和能力。基于此,还应运用BSR模式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进行结构化的干预。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陆正齐教授向记者介绍,“这项课程将复杂的脑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内容,通过对大脑结构与生理机制的系统解析,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框架,同时聚焦自闭症、焦虑抑郁、帕金森病等常见脑疾病,揭示遗传、环境与生活方式的交互影响,帮助公众在认识大脑的基础上保护大脑。”
陆正齐表示,希望能通过此平台,促进全民脑健康素养提升,吸引更多感兴趣的人士加入脑健康的科学探索。
“我国慢性鼻窦炎患病率达8%,患者超1亿,其中20%会发展为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以下简称”鼻息肉“),传统手术复发率高达50%。”论坛上,中山三院副院长杨钦泰教授向记者介绍了第二代人工智能慢性鼻窦炎诊断平台(AICEP 2.0)。
杨钦泰表示,鼻息肉复发与细胞表型紧密关联,可将其分为嗜酸细胞型、中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五大类细胞表型。“要降低鼻息肉术后复发率,精准分型对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但传统人工诊断存在效率低、准确性不足等难题。”
为突破技术瓶颈,杨钦泰团队于2023年研发出第一代AICEP“单机版”,并于今年成功升级为“平台版”。该系统采用数字病理扫描技术,突破传统检测局限,实现整张玻片的自动化分析。
杨钦泰补充说,“通过云平台技术,基层医院可将病理玻片扫描上传,几分钟内即可获取AI诊断报告,精准实现病理切片的云端分析。”目前,该系统已在云南凤庆、新疆喀什等10多个帮扶点落地应用,基层医疗机构只需配备玻片扫描设备,即可开展疑难病例远程会诊,让偏远地区民众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为慢性病精准诊疗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论坛上,中山三院神经内科陆正齐教授指出,健康长寿需兼顾大脑、免疫与肠道健康。他形象地将肠道称为“第二大脑”,强调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中山三院神经免疫与健康长寿研究中心的靳津教授向记者介绍,“此前对广东蕉岭长寿家族的研究显示,长寿老人肠道中富集双歧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及阿克曼菌等特定暗物质菌群。这些菌群的代谢产物比如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乙酸)、吲哚衍生物及某些次级胆汁酸,帮助宿主将本身的细胞维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大会期间,中山三院与广州高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合作,双方签署了“肠道微生态研发与临床转化”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对此,靳津透露,“从临床结合基础到未来产业化,我们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研究。双方计划通过三大方向深化合作:建立基于肠道菌群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开发具有协同效应的功能性菌群组合,以及提供个性化菌群调节方案。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促进从大湾区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寿命延长。”